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专题 >> 通识专题 >> 正文

【聚焦两会】林建华:加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 为学生创造更多选择

2017-03-17 09:53:04  点击:[]


央广网北京311日消息(记者吴喆华 杜金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高校的教育综合改革,是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早在2014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求北大、清华和上海市“两校一市”做综合改革的试点,多地高校也纷纷请缨加入。那么,这几年,教改都改了什么?去行政化的阻力为何难以破除?下一步又如何攻坚?

北京大学是我国教改的风向标,校长林建华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改革精神的大学校长之一。他履职两年多以来,北大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效果初步显现。林建华,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他是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自己培养的化学人才。他198612月开始在北大任教,20029月任北大副校长,2010年,远赴重庆任重庆大学校长,2013年调任浙江大学校长,20152月起,林建华回归北大,至今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两年多。两会期间,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北京大校长林建华说,首先要明白教改,为什么出发。

林建华表示:“北大的教育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把人才培养好。为了做到这一点,你要进行教育改革。将来北大的改革方向,实际上就是更关注学生,要给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体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建华把北大的综合改革分成五方面,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治理体系、学科构架和资源配置。其中最核心的是,还是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最需要解决的,是教师积极性。

林建华指出:“现在研究性大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怎么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说简单的你这个老师必须要上多少课,只有简单的规定是不行的。”

据悉,为了调动教师给本科生上课的积极性,在过去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林建华和他的改革团队梳理了“大学的内在逻辑”,他认为,教师的本质诉求是获得学术成就,而学校的诉求是培养人才,这两者需要平衡。然而,在要求教师上课这件事情上,权利在于院系。为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从2016年秋季入学的本科生开始,北大推出可以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在全校可以自由选课等政策。

林建华说:“使院系感觉到,不做好教学,就吸引不到学生,将来院系的生存都成问题,这样就会激励老师做得更好。特别是做综合改革时,不要仅是简单地制订一项政策,发个文件就行了,而是要找到规律,按照规律去做事情。”

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之后,林建华认为还要对整个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找到适合北大的模式。在五方面的改革中,人事制度的改革备受关注。从2014年开始,北大全面推行了新的教师晋升制度,新教师工作六年之后,由专家评议需要留下或者离开。在新的评价体系里,晋升不再有固定的名额比例限制,而是划定了标准,教师达到了就可以晋升。新老两个体系的融合,是北大面临的主要任务。

说到人事改革,去行政化似乎是个敏感话题。曾经几次在公开场合对此发表观点的林建华,今年显得非常谨慎。他说,这个话题很容易被媒体放大。他换了一种方式回答,让学者更多地参与学校的发展,也是北大努力的方向。

林建华介绍说,去年建的人文社科研究院,就是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以前都由学校领导管理,现在把它完全交给学者主导管理,实际上会做的更好。

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去年初就公布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林建华说,北大的综合改革,方向和措施都比较明确。其中,加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多选择路径是重要的改革内容。

林建华指出:“我们鼓励院系、鼓励老师去涉及一些新的跨学科专业。将来,北大的专业会很多,比如进了化学系,化学系正准备和考古系去设计科学考古和文物保护,而不是你进了化学系,出来都是搞化学的。可能每个人学的东西都不一样。”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句鲁迅先生的名言,至今仍挂在北京大学的官网上,似乎昭示着北大在中国教改道路上的使命。

林建华说:“教育总是需要探索,需要往前走。我们要去改变它,要去探索,并不是说我们走的路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我们走的路肯定是要解决现在问题的路。解决了现在的问题,你会发现,可能会产生出新的问题,那你就不断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样你就前进了。”

上一条: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第132期《人际交流中的幽默与雄辩》报道
下一条:陈志武: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在于思辨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