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专题 >> 通识专题 >> 正文

厦门华厦学院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第218期——《闽南语与中国文化》成功举办

2023-04-12 10:29:19  点击:[]


2023年4月11日下午,厦门华厦学院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第218期《闽南语与中国文化》在商道大讲坛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通识教育中心举办,邀请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闽南话播音员、现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曲晓妮老师,引领我校师生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我校一百余名师生到场倾听。

(曲晓妮老师讲座中)

了解一种文化,首先要了解它的由来。讲座伊始,曲晓妮老师借助东汉•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向同学们解释“闽”字是福建最早的名称,闽是“东南越,蛇种”,古闽人拜蛇为祖先。回顾过往,打开历史的画卷,曲晓妮老师带领同学们漫步在历史的回廊中,自越国灭亡后,遗民们便逃散到闽与浙南定居,并在当地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族也因此形成。回溯历史过往,我们可以认识到闽南人是如何由古百越族和汉族两者相互交融而衍生的。

随即,曲晓妮老师向同学们提出闽南人的认定应有三个标准:语言、生活习惯、心理认同。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文化认同,在民间习俗方面闽南人的崇源重本、恪守传统更加明显:“功夫茶”、“中秋博饼”、“扫尘”等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就是证明。闽南文化这种重本思想和文化认同,在现实上把海内外闽南人团结在一起。在曲老师生动地讲解下,同学们对闽南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之后,曲老师又从移民的数量、移民的集中程度、移民的社会地位、移民的方言与迁入地原有方言间的差异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移民对原有方言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同学们认真听讲)

最后,曲晓妮老师结合日常生活,向同学们传授闽南话的读法,为同学们展示了一段“闽南方言”精彩对话。在本场讲座中,同学们穿过历史的云雾,近鉴珍贵的文化遗产;贴近闽南的地域,感受神奇的闽南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体验文化的独特魅力。曲晓妮老师的专业讲解让在座的同学们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我校通识课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刘海翔教授为曲晓妮老师颁发致谢旗,并合影留念。

(通识教育中心为曲晓妮老师颁发致谢旗)

厦门华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供稿

撰稿人:黄睿婷

2023年4月11日

上一条:光明日报 | 厦门华厦学院教授刘海翔:人生的故事
下一条:厦门华厦学院刘海翔教授担任特邀编审的专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