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15:50:51 点击:[]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家高度重视这一趋势,先后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要求高校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更是进一步强调将AI技术融入教学全场景,为教育提质增效注入新动力。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上仍存在短板,AI工具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课件制作、课堂设计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教师轻松掌握新技术、提升课堂效率,成为高校教育革新的关键课题。
在通识教育中心近日召开的2025年春季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上,分管副校长雷蕴奇明确指出:“校长、书记等校领导一直对我们通识教育中心的工作很关心。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应该充分借助AI技术工具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谢校长布置工作任务时有好几次当面对我谈到,要积极做好AI技术的应用工作,不落人后,发挥AI工具“教学好助手、学习好帮手”的作用。”他明确,学校将持续加强对师生的AI技术培训,促进AI工具实实在在的落地应用,尽快搭建华厦自有的AI技术环境等,鼓励教师探索AI与教学实施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增强教师课堂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对此,通识中心要走在前列。
为落实这一方向,通识教育中心迅速行动,于2月28日成功举办首场AI技术实操培训。本次培训以“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组合为核心,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践操作,向教师们展示了如何快速完成教学设计、课件生成、课堂互动设计等全流程创新应用。从智能生成教学案例到一键优化课件排版,从自动化作业批改到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教师们在培训中掌握了“技术提效”的核心技巧,为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技术的培训,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通识教育中心教师们积极行动,不仅认真学习,还努力将所学付诸实践。AI+教学实践案例不仅覆盖了数学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还纳入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真正做到“全覆盖、大练兵”。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AI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通识教育中心将对教师们的AI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做出系列报道。
本期主要推出两则深度实践案例,展示AI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其中,徐晓文老师利用DeepSeek与Kimi工具,将枯燥的Python语法课转化为“超市购物车计价”“BMI计算器”等生活化案例,并设计“变量命名闯关游戏”等趣味互动,让学生在玩中学。这一创新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显著提升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庄金惠老师开发的AI编程作业评价系统,能自动分析学生代码问题,即时反馈“变量命名不规范”“缩进错误”等细节。这一系统不仅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更帮助学生精准提升编程能力,实现了教学评价的高效化和精准化。
这些实践案例充分展示了通识教育中心教师们在AI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学校“全人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未来,通识教育中心将继续支持教师们在AI技术应用方面的探索,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具体案例见附件。
附件一:庄金惠-基于DeepSeek的编程作业评价实践
附件二:徐晓文-基于DeepSeek的python课程教案设计